【名人專欄】我的大學(十一)

发布时间:2020/11/03 点击数:

編者按:

  2016年9月27日,溫爺爺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為本科新生上開學第一課,發表了《我的大學》的演講。本報從01908期開始連載講課內容,到本期全部結束。 


1963年夏天,我到山大溝深的秦嶺實習。這是漢江,這是我和老師們一起。有一次漢江水很大,把這個船擱淺了,我們讓女同學坐到船上,男同學推著船,推到水可以載舟的地方,然後我們再上去,到北岸去開始工作。這三個月的實習,我受了正規的地質填圖訓練。從辨認地形圖到定點描述,甚至打規範的標本:三厘米,六厘米,九厘米規範標本。那時的生產實習完全是按照規範嚴格要求的,這些鍛煉為我日後的工作打下了基礎。1964年,我大學四年級時到嵩山做畢業實習。這是我在嵩山打的標本,至今還保留。為什麼呢?因為當時學院把這次畢業實習與當時的學院的一個科研題目結合起來了,叫嵩山重力滑動構造,我負責診斷系地質工作。就是畢業時候跟學校的科研研究課題結合,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探索,我相信我們這所學校各個專業研究的題目會更多。


我記得在河南從登封到偃師口孜鎮,還是1:5萬填圖,我是背著行李走去的。經過少林寺的時候,正值夕陽西下,天漸黃昏,落日的餘暉把少林寺映得通紅。寺廟鎖著門進不去,我只好透著玻璃去看那些反映少林寺武功的壁畫,沒見到生人。我的畢業實習就是1:5萬口孜鎮幅。這兩個多月,我們幾乎每天上山,認真收集資料,填繪地質圖。那一年,1963年正趕上黃河發大水,京廣線的鐵路一度中斷,回不來了。為了使資料收集得更充分,我和三位同學延長了實習時間,一直到八月底才回來。這次實習的選題屬於學院的科研項目,實習的成果也就成為科研的一部分,這是我從事地質研究的第一次重要的事件。在野外,我們吃住都在老鄉家裡。每到晚上,房東老鄉總是要喊:地質隊喝湯了,河南人把吃晚飯叫喝湯了。我們和老鄉一樣蹲在地上,端起大碗或吃麵條或喝稀飯。那晚霞映照著山村的情景,那一張張淳樸的面容,那親切的河南方言,至今難以忘記。在多次的實習中我和老鄉同吃同住,充分瞭解當地山區農民的生活。我對群眾瞭解得越深,對他們的感情越真,覺得自己的責任越重,堅定自己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奮鬥的信念。


大學期間,我還經常跑農村。我經歷最早的農村調查就是從大學開始的。有時暑假我不回家,我就下鄉了。就在河西鋪,過去叫中越公社。除了學校組織的麥收和秋收勞動之外,我常住在老鄉家裡頭。1963年冬天,還在通縣參加了農村的“四清運動”。我只記得早晨起來背著糞筐拾糞。工作隊的負責人是一位老紅軍,他非常喜歡我,願意同我談心。我還經常利用假期一個人到京北平西府參加勞動,在那裡,我和農民生活在一起,結交了許多農民朋友。

大學期間我要求進步,各方面應該說還是很努力的,是全班第一個入黨的,並長時間擔任班幹部,還被評為北京市的優秀學生。1965年大學畢業時,我決心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去,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為此我曾多次要求到西藏工作,並兩次寫血書明志。但學校通過權衡,推薦我考取著名地質學家馬杏垣的研究生。那時研究生少,我們一個專業也就去兩名。但是在研究生畢業以後,我仍然義無反顧地到西北去。


時光如梭,我從北京地質學院大學畢業,至今已經五十多年了。今天和同學們在一起回顧半個世紀以前大學生活難忘的青春時光,心中仍然激動不已。在我擔任總理的十年間,我每年都到高校看望學生,和大家談心。每當我走在校園內,我都被學生們的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所感染,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學生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科學的好奇,對文化的感知,對知識的思辨,這就是大學魅力的所在。


2010年5月4日,我到北京大學看望同學,曾寄語同學們: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這是我對大學生們的希望。今天在國科大,我把這八個字的具體含義闡釋如下,送給在座的各位同學:


要樹立純真高遠的理想,努力學習,鍛煉身體,磨煉意志,增長才幹,下決心把自己的一切獻給祖國和人民。


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勇攀科學和人生的高峰,奮力達到光輝的頂點。要保持樸素無華的本色,言行誠實,生活簡樸。不虛假,不奢侈,不浮誇,永葆真情,永做真人。


要堅定追求真理的信念,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努力探索和實踐,揭示自然的奧秘,社會的法則和人生的真諦。


要發揚務實前行的作風,不圖虛名,不務虛聲,惟以求真的態度,做踏實的功夫。永遠向前看,向前做,向前行。


謝謝同學們!

(全文完)


【名人專欄】我的大學(一)

【名人專欄】我的大學(二)

【名人專欄】我的大學(三)

【名人專欄】我的大學(四)

【名人專欄】我的大學(五)

【名人專欄】我的大學(六)

【名人專欄】我的大學(七)

【名人專欄】我的大學(八)

【名人專欄】我的大學(九)

【名人專欄】我的大學(十)

【名人專欄】我的大學(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