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朱天才訪談:新加坡與太極文化(三)

发布时间:2020/09/16 点击数:

澳門導報


陳氏太極拳推手八法中的陰陽思想


文/朱天才


掤捋擠按須認真,

引進落空任人侵,

任他巨力來打我,

牽動四兩撥千斤。


一、

“聽”在太極拳技擊中稱為“聽勁”。聽勁是雙方肌膚的接觸,利用肌膚的敏感性來感受彼此用力的大小、方向、快慢、軟硬等技巧。


知道了對方的力的方向,再結合自己長期練習太極拳的功力,體會推手技巧,來引化對方,使對方失控(失去平衡),達到制服對方的目的。


當然“聽勁”並不是那麼輕易而得到,是通過長期的從太極拳基礎下功夫,身上有氣感,全身放鬆而不丟不頂、頭腦清醒、靈活敏捷,在長期地雙方推手實踐來體會,才可以慢慢地進步,準確地通過聽勁掌握對的來龍去脈。


切記一點,對方的勁力過大,自己根本無法招架,決不可硬力去拼,應檢討是自己功力不夠、內力不足、身不靈活,能退則退,否則,硬頂永遠不會進步。


二、

“松”是練習太極拳所要求的最高標準。不管套路、推手、健身、防身,一接觸太極拳就告訴首先要放鬆,全身上下、處處節節都要放鬆。“松”何等重要。“松”講起來很容易,作起來就較難,真正收到效果更難。


練太極拳要求身體放鬆、思想放鬆、精神也放鬆。思想放鬆,要求心無雜念、專心致志;精神放鬆,要求神靜安逸、空靈一片;身體放鬆就較難掌握,因為我們是練武、練功、練技術、練氣感、練套路。


通過招勢的前進、後退、左運、右轉、前推、後捋、千變萬化,一步一步由淺入深、反復練習、熟練套路、節節松沉。千回萬轉,功到自然松,才可練到松沉圓活之效果。


“松”怎樣掌握它的尺度。不松就會僵,就會頂。超過松的原則就會軟,就會丟。拳論講:太極拳或收或放、忽馳忽張、不丟不頂、圓轉自如。


什麼是不頂?“放鬆”就是不丟不頂。怎樣來掌握不丟不頂,這就必須通過長期的練功,盤架子。套路熟練,架子定型,準確不走樣,使自己體會到節節松而舒展、內氣足而不滯;再進以推手實踐,雙方肌膚接觸,松而柔活,肌膚的聽勁就准,這樣就越練越有趣味。所以不丟不頂,取之於中,就是“松”。功夫越深,效果越顯,放鬆的尺度就掌握得越準確。

 

澳門導報

朱天才(左)與王西安(右)練習太極推手


三、

隨為跟隨,相隨之意。在太極拳套路的練習中要求內外合一,上下相隨。推手不但身體上下相隨、內外一致,最重要應隨對方之意,聽對方之勁,隨其對方進、退、轉、捋、按等纏繞方向,體會雙方肌膚接觸後的那種聽、松、隨之勁,不與對方僵持拼力。應順水推舟,決不背道而馳。所以陳家拳論講:上欲動而下之隨之,下欲動而上之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合之。


也就是你引我隨,你走我跟,你進我化,你發我柔,互相關連,上下相應,一氣貫通。轉、松、聽、掤勁一定體現在“隨”中。雙方長期推手研究就會不假思索、不犯疑意,自然而然,通達於圓貫之境界。


四、

沾,可稱之為“沾勁”。沾勁是太極拳的最上乘功夫,最高級境界。沾住對方,想走走不了,想離離不開,什麼樣的武功技術都化為烏有,都施展不出。如今這種神奇玄妙的上乘功夫,只是茶前飯後的有趣之談,從沒有見過,只有在電影、電視中見到導演之作。顧留馨老師生前講過一段話:“太極拳真正練上乘功夫太吃苦了,練上乘功夫,當今社會,是不可能。”


如今我們在太極拳推手的實踐中,雙方的肌膚接觸,要有互“沾”之意識,互不離開,隨著掤、捋、擠、按的招勢,進退圓活,互不離開,這樣就起到了“沾”的作用。如果肌膚不接觸,就失去了聽勁,就斷了勁,就沾、連、隨不在一起,就失去了研究技擊的目的,失去了掤、捋、擠、按作用,就不會提高自己的太極拳水準。如果長期沾、連在一起練習,就不怕對方所用的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招數。因為你能沾、連、隨著對方,“聽”到了他的動作所要發的方向、路線、角度。“沾”不可忽視也。

 

澳門導報

朱天才指點海外弟子


五、

“化”就是“化勁”。化勁是太極拳高級的攻防技術。以後發制人、來勁有化、化中有攻。拳論講:以千鈞之力而破萬鈞。就是以弱勝強,以小勝大的太極拳技巧。這種“化”的技巧的運用成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必須通過雙方長期的推手、走化、千回萬轉的練習。首先要化去自身的傲氣、滯氣、硬氣,再練到自己體內產生內氣,能沉氣、運氣。使內氣形成球體,並運於四稍,迴旋于丹田,再降于湧泉。內氣充足,再推手實戰練習,不管對方用什麼的招勢,抓、拿、摔、打、推、按、靠、肘等都能化解。


雙方先以推手慢進的方法捋、按、擠,一攻一化。化時要求氣降湧泉,腳下有根,身、手、肘、肩於一體,內氣貫足靈活,將攻者引化失控。如果引化不空,決不可頂、拼力量,可退、可化。這樣可以測試你自己的功力,內氣有多大,能夠走化多大力量。功底越厚、內氣越足、腳根越重、越有力量,有立地生根之感。腿腳的力量是走化的根本,身上的靈活是走化的技巧。有了腿腳的穩固,也有身上的靈活,再結合各種招數走化技術,這就是引進落空,借力打人之“化”功之法。


“化勁”是功夫的體現。頭腦的清醒反映,肌膚的聽隨靈敏,內氣的充足靈活,掤勁的不丟不頂,各種技巧的配合,都是和化勁息息相關,互輔相連的。“化勁”成功,巧妙而輕靈。正是“掤、捋、擠、按世間稀,引化落空藏玄機,沾連粘隨以身運,採、挒、肘、靠奇更奇,松柔靈活並堅硬,引之隨意何費心,識得推手環中趣,何將武藝論高低。”


六、

“轉”是太極拳的最基本的練習方法。太極拳最含蓄的,最玄妙的,最深奧的就是圈。這圈不是一般的圈,圈中含著纏絲勁的變化。所以,太極拳內功是從圈中轉出來的。太極拳的技擊、巧妙也是從圈中產生的。


“轉”,從初級到高級都離不開“轉”。初級練習首先要將圈轉圓,求慢、求正確、求圓活、求一致。一圈中可分順纏、逆纏,以手來表現,手型的變化不同,順纏時小指領勁大指合,逆纏時大指領勁小指開。以手指領,再傳之肘、肩與身,這是從外向裡轉。


從裡向外轉以腰為主宰,摧肩、肘、手。初練時以手帶動轉,為外形引內勁,久而久之身被引動了,由身腰來摧轉,為內勁摧外形。這就是由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的運動規律。高級的轉以不見圈為妙,不是沒有圈,而是圈轉動的太快看不見。


轉圈,換個詞也可叫纏繞。纏繞聽起來比轉圈複雜。那就是圓圈的變化,千變萬化,大小快慢,順逆逆順,圓中有直,直中求圓,以及太極拳抓拿摔打肩肘胯靠等技擊用法的變化,就是轉圈所產生的方法。要想拳練好,除非圈轉小,轉時以不見形為妙。在推手時我們一定按掤、捋、擠、按柔活相隨,螺旋纏繞,緩慢地將動作做準確。以轉動、引化來改變對方力的方向,就會收到一定效果。就是“千回萬轉多多演,功到熟時巧自生。”


澳門導報

朱天才指導英國學員練習太極推手


七、

何為“掤”?在推手中有掤、捋、擠、按之招數。推手中的掤,手向上掤對方的肘為上掤,手向外為外掤。這種掤只是從外形上的“掤”,從動作上所表現的“掤”。


我現在所要講的“掤”,是“掤勁”,是練習太極拳的總綱。掤勁在太極拳中,從套路的運用到技術的應用,占首要的地位。這裡講何為“掤”,不丟不頂為“掤”。何為不丟不頂?丟與頂取之於中,就是不丟不頂,也就是“掤”。


我們在練習太極拳和推手中經常用掤。向上掤、外掤、左掤、右掤。這也叫掤勁。它是掤勁表現於外的動作。最主要的“掤勁”是看不見的“掤”。在練習太極拳一開始,全身上下,松沉一站,有了練拳的意識,身上就產生了“掤勁”。“掤勁”是內氣所產生的。內氣指丹田之氣。


通過太極拳的練習,節節放鬆,以腰為主宰,配合呼吸,螺旋纏絲,產生了丹田之氣,運於周身,使周身有氣感,如:手指發麻、肌膚發脹、腳底發重,頭頂發懸(百會有氣感)等感覺,證明全身經絡舒展、血液流暢,內氣已達四稍。“皮毛要攻”就是“掤勁”之感覺。練拳可以看出功夫的大小,功底的深厚。身上的“掤勁”充足,柔勁沾粘於一體。


在推手中雙方肌膚的接觸,就可以體會到“掤勁”。“掤勁”是靈活的,是有氣的,是有彈性的。“掤勁”充足而不僵硬,柔和而不軟,如彈性的球體,氣越充足,彈性就越強。雙方一接觸,就知功力的深厚,水準的高低。


在推手的招勢上,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掤居首也。


八、

圓活、靈活。“活”是對太極拳的招勢套路、攻防技擊、拳術哲理等,舉一反三理解的總體表現。在太極拳的套路上一招一勢學習到熟練流暢,要體現圓活。在推手上將自己在套路中所學到的技術用法,和推手的掤、捋、擠、按運用結合起來,就是活的表現。把拳術理論上的哲理研究,和套路、姿勢、技術融合在一起,這是思想的清醒敏捷,融匯貫通的體現,也就是“悟性”,“悟性”是天生的。


人的思維敏捷,理解能力是有差異的。對太極拳的套路技術哲理理解、模仿也是一樣,有快慢、早晚之別。但只要肯下功夫,都一定會達到所追求的目標。當然靈活者快也。推手要松柔圓活,協調相隨。這是太極拳最基本的要求。當你熟練地掌握了松柔圓活後,再快慢剛柔,相互運用,就會順其自然,圓活貫通。


推手的步法要虛實分明,前進後退、左顧右盼、擊步、叉步、蓋步等步法,要求靈活。落步要穩,起步要活,在推手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靈與不靈在於步,活與不活在於步。穩與不穩也在於步。太極拳功夫的松柔圓活,步法的輕靈沉穩,頭腦的靈活敏捷,技擊的運用自如,何等重要。“活"在太極拳這一博大精深的寶庫中最具有發揮的潛在力。


綜上所述,通稱“八勁”。“掤”為八勁之首。七勁之中都含有掤勁。有掤勁就有彈性,就能發揮各勁的用法。“掤勁”加速就變成“發勁”,也就是“掤勁”加速度產生一種衝力,收回體內就是“掤勁”。總之告訴我們,太極拳技擊的運用,處處有掤勁,招招有掤勁。掤勁是練出來的,正是:掤勁撐圓如開弓,內氣飽滿貫長虹,靈機一動彈簧勁,掩耳不及飛上空。


澳門導報

陳家溝太極拳四大金剛:左一王西安、左二朱天才、左三陳小旺、左四陳正雷


澳門導報

朱天才接受《澳門導報》專訪,與本報記者合影留念

 澳門導報

兩代太極拳大師合影:朱天才(左)與師叔馮志強(右)



網絡編輯:爾雨林

審核校對:肖黎


朱天才訪談:新加坡與太極文化(一)

朱天才訪談:新加坡與太極文化(二)

朱天才訪談:新加坡與太極文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