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科技改變世界 – 科普論壇】2020年,彗星驚豔亮相!(下)

发布时间:2020/08/07 点击数: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李亮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監製: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資訊中心


對彗星的科學觀測為它洗刷“冤屈”

  雖然主要出於星占目的,但古人對彗星的觀測和記錄也是十分詳盡的。例如馬王堆出土帛書的彗星圖,就繪有二十九種不同的彗星圖形。圖中的彗星形態被明確地繪成彗頭與彗尾兩大部分。彗尾有寬有窄、有長有短、有直有彎,彗尾的條數為一至四條不等,這是對諸多彗星尾部狀況認真觀測後的真實描繪。

  古人還採用“尺”作為單位來計量彗星尾巴的長短,按照中國古代表示角度的標準,古代的一尺大致相當於現代的一度。古代彗星的尾巴長的可以長達數丈、甚至十丈。十丈為一百度,雖然這一說法略有些誇張,但是大的彗星尾巴長達五六十度,還是有可能的,這樣的彗星橫貫天空一定是十分壯麗的景象。


澳門導報

馬王堆帛書中的“彗星圖”細節(圖片來源: 作者供圖)


  另外,在南北朝時期,古人對彗星的本質開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據《晉書•天文志》記載:“彗體無光,傅日而為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在日南北皆隨日光而指,頓挫其芒,或長或短”,說明當時已經知道彗尾延伸的方向與太陽之間的關係。


  關於彗星分裂的現象,在中國古代彗星記錄中也有所記載。如《新唐書•天文志》中有:“唐乾寧三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虛、危間,乍合乍離,相隨東行,狀如鬥,經三日而二小星先沒,其大星後沒”, 這說的就是896年,一顆彗星在虛宿和危宿之間分裂成一顆大的和兩顆小的彗星的情形。


澳門導報

《彗星圖》封面及波蘭天文學家赫維留對彗星的觀測和分類(圖片來源: 作者供圖)


  中國古代彗星記錄也是所有天象記錄中最早被人們關注的,早在1270年前後,宋朝史學家馬端臨(1254-1323年)就率先整理了1222年以前中國歷代的彗星記錄,並將其編入《文獻通考》中。18世紀初,法國傳教士及著名漢學家宋君榮(Gaubil Antoine,1689-1759)將這些記錄增補至明末,並將其翻譯成法文介紹到西方。甚至在乾隆年間,宋君榮還在北京親自觀測彗星,將觀測結果通過書信傳回歐洲。


  歐洲的學者們也對彗星進行了探討與研究,下圖為波蘭天文學家赫維留的《彗星圖》(Cometographia)的封面,圖中三位人物自左至右分別是亞里斯多德、赫維留和開普勒,每人各捧著一幅彗星圖,反映了西方不同階段對彗星的認識。其中亞里斯多德認為彗星是大氣內的現象,開普勒認為彗星是沿直線軌道的天體,赫維留自己則認為彗星是沿弧形軌道運動的天體。          


澳門導報澳門導報

宋君榮在戴進賢《黃道總星圖》上標記的1742年在北京觀測到的彗星記錄。當時在星圖上繪製彗星觀測記錄的方法已經受到西方星圖的影響(巴黎天文臺藏 圖片來源:作者供圖)


  在近代科學革命之前,古人對於彗星的觀測雖然是為了占卜所用,但觀測的精度與豐富程度同樣令人驚歎,很多也與我們現在通過更精密的儀器所觀測到的相一致。看來,無論何時,嚴謹的態度都是科學進步的一大根源啊。(完)


2020年,彗星驚豔亮相!(上)

2020年,彗星驚豔亮相!(中)

2020年,彗星驚豔亮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