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中國共產黨犧牲精神的理論形成(連載六)

发布时间:2023/10/20 点击数:

【摘要】

為了理想信念甘於犧牲乃至奉獻生命的犧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奠基的政治品格。作為理想主義的集中體現,犧牲精神尤其是殉道行為在傳統中國一般只屬於智識階層,中國共產黨較為成功地將其推廣向普羅英雄,呈現出理想主義平民化的特徵。中國共產黨用集體主義式的“革命英雄主義”揚棄了傳統生死哲思,並且訴諸老百姓的利益訴求與心理特點以減輕生死顧慮。犧牲精神的理論形成與機制推廣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信仰上獨特的政治智慧。


作者丨陳晴

來源丨昆侖策研究院

轉編丨“北京大學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原刊於《社會主義研究》2023年第3期


(續上期 二平民接納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式犧牲精神的推廣與維持①(一)道理灌輸:民間倫理的調用與非常狀態下人生價值的再賦予①)


二 平民接納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式犧牲精神的推廣與維持②


(一)道理灌輸:民間倫理的調用與非常狀態下人生價值的再賦予②


如何博取出路?中國共產黨循序漸進地教導,中國共產黨是幫助窮人的政黨,窮人的出路必須奠基于革命勝利,而革命勝利必須依靠組織力量,進而需要忠誠意識與犧牲精神。據廖漢生描述,革命參與者最開始只是不滿於個人命運或恨某一個土豪保長,在党的領導下打倒仇人後發現,必須要往上一級一級打倒舊官僚才能爭取未來出路與保住眼前利益[39]。


敵我道德也經常得到對比。例如抗戰時期,軍隊工作就要求平時與戰士講日寇與國民黨的罪惡黑暗的故事,“要講得有實有據,生動具體”,“對無產階級的忠貞不二,只有在對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誓不兩立的認識下才有可能。”[40]簡言之,中共使受眾相信非常狀態來臨,樸素生死觀使受眾轉向認同與締結新的利益共同體和情感共同體,對組織忠誠甚至為之犧牲也成了應有之義。


中國共產黨還適應了農民宿命論的認識模式。不少農民相信,福壽都是命中自有定數,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此世不報,也會在後代得到應驗。中國共產黨適應這一模式宣傳共產主義社會到來的必然性,並將革命參與者的行為與革命的結果、個人的報償論證為穩定的因果關係,符合革命道德,則革命必會成功,個人也得到讚譽,背叛革命則永遠進入歷史的恥辱柱。


以中央蘇區的一個典型戲劇為例,李伯釗等主演的“為誰犧牲”一劇,講述了“當兵只能當紅軍”的道理:一個菜農被國民黨拉去當兵,紅軍將其俘虜後發了遣散費,菜農找到逃荒的妻子說起中共的好處又被強拉當兵,戰敗二次被俘後鐵心當紅軍,遇到來瑞金找他的妻子,二人終於團圓[41]。該劇將符合革命道德行為的善果直接予以體現。革命勝利的前提下,個人如果活著則會成為英雄迎接新生活,如果身隕被害也會大仇得報,使後人享福。但如果革命失敗了,個人即便存活也是生不如死,子孫仍會重受折磨。觀眾自然代入戲劇角色,喚醒階級意識,明晰革命前途與應盡義務。


(未完待續。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二平民接納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式犧牲精神的推廣與維持③(一)道理灌輸:民間倫理的調用與非常狀態下人生價值的再賦予③)


新媒體 |東方曉雲

審   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