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探析中國哲學精神(上)

发布时间:2021/01/06 点击数:

澳門導報

作者:釋智明



引言

中國哲學精神的內涵是:自強不息,實事求是,以人為本,內在超越,有容乃大等,這種哲學精神,被奉為瑰寶,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沃土。

關鍵字:中國哲學、哲學精神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


生命不止,自強不息


《周易》中乾卦的解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指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是做人的準則,是解、是知;“人道”是落實去做,在行動,是行;知行合一。“健”指變化,即三易之一:簡易、變易、不易。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君子如何應對。自強不息是要求自己自強、自立、好學,勇於開拓,銳意進取,不甘沉淪的志行,敢於承擔,直面視對災難困苦勇氣。千百年來,這種精神植根於炎黃子孫的骨髓裡,流淌在華夏民族的血液裡:天塌了,有女媧補天;洪水來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而西方人,只能憑藉上帝製造的諾亞方舟;為了去除黑暗,永保光明,夸父追日;而希臘的荷馬賦予普羅米修士的重任,盜取太陽神阿波羅金車上的火種;當大山擋住了去路,愚公移山,子孫相率,不絕於途,而西方人卻只修鐵路,挖隧道;當遭到滅頂之災時,會奮起反抗,有精衛填海;因此,當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打開古老中國的大門時,中國人民與外國列強展開不屈不撓的鬥爭:義和團起義,三元里人名抗英鬥爭,“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在虎門銷煙,震驚中外。給予帝國主義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鼓舞了中國人民鬥志,力挽狂瀾於亂世,不愧為一代中流砥柱。時至今日,美國為中國人立的塑像只有兩尊: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林則徐。當地人問:“林則徐的塑像什麼時候倒?”州長回答:“只要美國一天有毒品存在,林則徐的塑像一天就不會倒!”這就是——中國精神!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表裡如一,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指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誇大、不縮小,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問題。四書之首《大學》開宗明義:“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為本”。因此,中華民族推崇“君子慎獨”,“獨行不愧影,獨枕不愧衾”,無論何時何地,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曾子雲:修身修德,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謹慎恐懼,唯恐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故有楊震的“四知堂”。


今人總是懷疑史書的真實性,殊不知,歷代的史官修史為了保持史書的真實可靠,取信後人,有時父子、兄弟剛直不阿,遭到暴君的誅殺。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昔日的兄弟跪在他面前直言進諫,惹得他龍顏大怒,宋太祖當時抓起桌案上的鐵如意,扔在他臉上,牙齒被打落兩顆,史官如實記錄。宋太祖派人連夜送千金給史官,史官不為所動。太祖又派人威脅:“如不其然,項上人頭必然落地。”史官大義凜然,實事求是地記錄下來。“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事已至此,宋太祖只能“無可奈何花落去”,這也體現了中國精神。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釋智明,俗名姚維,湖北荊州人,祖上崇文尚學,受家風的影響,自幼嗜好讀書,甘之如飴,涉獵廣泛。一九九七年得聞佛法皈依佛門,二零一七年,放下塵緣,於湖北因果寺上靜下發恩師座下披剃。後前往江蘇無錫慈恩佛學院求學。二零一九年五月在廣東韶關雲門寺受具三壇大戒,在上明下向,上心下亮座下得戒。


探析中國哲學精神(上)

探析中國哲學精神(中)

探析中國哲學精神(下)


延伸閱讀:

《與釋智明師父切磋中國傳統哲學精神》

澳門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