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為王】專欄(五)四聖諦之苦諦(4)

发布时间:2020/12/05 点击数:

本專題全部內容

請瀏覽本網頁下端分期链接


編者按:

佛法博大精深,教內宗派林立,有關般若究極,莫衷一是。對於各派內義,即便派內學人,能夠通達者,也鮮有,何況一般佛教信眾及教外之人。當此資訊氾濫時代,教內教外冒充善知識者,如麻似栗,對於佛教弘法利生事業造成極大傷害,亟待正本清源。土登瀑布尊者,精擅經律論,教證圓融,具足果位功德,一切教言,皆從般若智慧大海中出,堪為人天眼目,佛法勝幢。


點擊進入瞭解作者個人介紹


四聖諦之苦諦(四)


接如前說,一切輪回之苦皆因受取取蘊產生,有漏取蘊一旦成就,便成為一切痛苦之容器,不管是身、心能感知到的不悅意苦,還是初似安樂實則漸漸變壞之苦,都將如影隨形。此有漏蘊聚之身又因惑造業,由造業故,復導致不斷地受取取蘊,六道輪回從而形成,種種痛苦隨之產生。是故,這個有漏取蘊乃是輪回的基礎,要想脫離輪回,必須要對此有漏引生之蘊產生出離心。


此心生起之次第,須先經由聽聞了知輪回總、別過患,令心發生厭離。輪回總苦如前已釋,今再略釋輪回別苦。


別苦之中,六道無非善、惡二趣。三惡趣苦自不待言,那麼,生到善趣是否便有安樂可言?即便生在善趣人中,亦擺脫不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之種種苦纏。


其中老者,經中說:“老令妙色成醜陋,老奪威德奪勢力。”是說老漸漸至,令諸根衰退,眼花耳背,行動遲緩,氣力漸弱。有大德曾說:“死苦雖重,然歷時短促;老苦時長,還是老苦最重。”又說病者,身體的四大種猶如四條勢均力敵之毒蛇,互相制衡則相安無事,一旦某項指標失衡,比方說血壓稍有偏高,身之元素便反有損於身。愛別離者,童稚入學之時,不欲與父母、玩具分開,哭鬧不止;漸漸長大後,貪欲亦隨之成熟,開始因思戀感情,以及失去權力、地位等心生熱惱。求不得者,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為了生計、圍繞財色名食睡,晝夜奔忙。然而人生的最後結局,無非是以失敗、失去,放下及離開而告終。比度自身,人之餘苦不難推知。


生於非天,亦無有安樂可言。《親友書》中說:“諸非天中意苦重,因其本性嗔天福,彼等因有趣性障,雖具智慧不見諦。”如義當知。


生於天趣,亦難免因福報耗盡而死歿下墮之苦。


聖天論師說:“此大苦海者,諸邊岸全無,愚人沉此中,如何不生畏?” 總之,從地獄到諸天,不管生於何趣,皆是痛苦煩惱集聚,無絲毫安樂可言;無論得到怎樣的快樂,亦不過是一時之假像,離不開純苦的本質。此中道理,應在內心細細審思,數數思惟,直至獲得定解。


在面對財富、權利、地位等人天福報之時,亦不生起絲毫貪戀,如同獄中囚犯無時無刻不想著從獄中逃脫一般厭離輪回、一心只求解脫,達至這樣的標準,才是出離心生起之量。如宗喀巴大師所說:“修已故于輪回諸盛事,心中不生刹那之希望,晝夜六時唯思求解脫,此心生起即為出離心。”


如是認定苦諦之苦、發起欲求出離之心以後,不應唯以“知苦”為足,復應進而探查: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輪回,又何為苦之因呢?此問續待下期。


【般若為王】欄目集錦

佛法之特別處

四聖諦之苦諦  [1] [2] [3] [4] [修订] [5]

四聖諦之集諦[1][2][3][4]

造集業之理 斷集滅諦之建立

四聖諦之道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