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跟著徐霞客 品嘗明朝的鳳慶茶 (三)

澳門導報官網澳門導報 发布时间:2019/11/19 点击数:

編者按:

       【游路一瞥】欄目,從01903期開始刊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雲南省攝協會員、臨滄市作協理事許文舟的作品《跟著徐霞客 品嘗明朝的鳳慶茶》。作品從徐霞客的視角,精彩敘述了歷史中的一個段落,分享給大家,值得一讀。

       許文舟曾出版散文集《在城裡遙望故鄉》、《高原之上》、散文詩集《雲南大地》等,並發表過作品一百多萬字。先後榮獲過第十八屆、第二十一屆“孫犁散文獎”、《雲南日報》文學獎等獎項。


 文/ 圖 許文舟

(续上期)

       關於鳳山雀舌,按時下茶農的說法,就是一芽一葉的採摘法制成的茶品,兩葉間,有幼雛嗷嗷待哺的樣子,也有發情的雄鳥呼朋引伴的唇形。 只是由於制茶技術還未成熟,彼時的鳳山雀舌不可能像現在那樣纖毫畢露,正如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記載的那樣“茶味頗佳,焙而複爆,不免黝黑。”也就是這鳳山雀舌貼心貼肝地陪了大旅行家一日。

       徐霞客來雲南,並非沖著這裡的茶葉,然而確實是雲南的茶葉讓他孤寂的旅行添了許多樂子。在他的《滇遊日記》中,共提到茶、茶果、茶庵、茶房等50多處,其中茶房、茶庵、舍茶寺等十六處,與寺廟或茶庵有關的(有交叉)也超過了五十處。也因為茶,他遇見了無數賢達能人,這是他始料未及的事情。“饋以古磁杯、薄銅鼎,並芽茶為烹瀹之具”的麗江禪師,給他煮茶的感通寺僧侶,讓他念念不忘的高梘槽烹煎太華茶的梅姓老人……遺憾的是,由於交通制約,徐霞客沒有見到那棵比商紂王年長近一百歲,比孔子年長近七百歲的錦秀古茶樹。

       帶著對茶的回味,八月十四日徐霞客從鳳慶城經青樹、紅塘、三溝水到了高梘槽(今鳳慶馬莊村)。時已黃昏,他走近一草屋,叫開門。草屋內走出一老翁,年過七旬仍紅光滿面,鶴髮童顏,精神抖擻,交談得知,老人姓梅。梅姓老人聽說徐霞客是從江蘇遠道而來,馬上煎出有名的太華茶招待貴客。梅姓老人土法烹製的太華茶,讓來到高梘槽的旅行家徐霞客感慨不已。靠一片葉子經由水煮或火烤,撫慰了徐霞客勞累與寂寞,也讓他生出對邊地的新認知,那便是邊地雖僻,卻懂禮節與人情。茶畢,徐霞客取出隨身攜帶的紙與筆,略作思索,便寫下“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的兩行詩,算是對梅姓老人的一種感謝。這“香泉”、“新茶”的產地就是有著五百年種茶歷史的鳳慶縣大寺鄉馬莊村。在滇西瀾滄江邊這個只有五十六戶人家的小村落,早在明朝便進入徐霞客的遊記中,在鳳慶算是第一筆附著了旅行家感情色彩的記錄吧。

(未完續待)


【澳門導報】跟著徐霞客 品嘗明朝的鳳慶茶(一)

【澳門導報】跟著徐霞客 品嘗明朝的鳳慶茶(二)

【澳門導報】跟著徐霞客 品嘗明朝的鳳慶茶(三)

【澳門導報】跟著徐霞客 品嘗明朝的鳳慶茶(四)

【澳門導報】跟著徐霞客 品嘗明朝的鳳慶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