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家樞紐城市建設 對投資與消費的拉動具有“乘數效應”

发布时间:2021/12/28 点击数:

(連載一)


李芏巍


「新基建與雙循環和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必然會深度融合,共同服務於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年4月20日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明確了新基建的內涵和範圍。2020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自此,“新基建”與“雙循環”成為熱詞,將帶來的經濟、商業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新基建是以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充電、城際高鐵、特高壓七大方向為核心基礎設施產業鏈的建設,“信息網”、“能源網”和“交通物流網”三大數字化基礎設施模組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基建成為我國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新基建包括國家規劃佈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未來發展空間增量較大的領域。其中包括 “十九大”報告中,將“物流”第一次納入了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等基礎設施網路建設的範疇。還包括2018年12月21日國家發改委《國家物流樞紐佈局和建設規劃》出臺,規劃127座城市建設212個國家物流樞紐,到2035年國家物流樞紐網路基本形成;還包括2021年2月24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規劃期為2021至2035年,加快建設20個左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以及80個左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通過國家這兩項重大的物流和交通領域樞紐的建設,帶動相關產業加快升級轉型,這是大機遇將成為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的巨大動能,意味著宏觀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的新發展格局。


國家樞紐城市是集平臺數字化、智能物流、產業供應鏈於一體的產業載體,是新基建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最接地氣的落地行業場景。國家樞紐城市的佈局規劃及大通道建設成為重要發力點,是中國參與塑造全球供應鏈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國家樞紐城市崛起的可行之路。樞紐建設是政府搭台的管理模式、大型龍頭企業牽頭唱戲的運營模式,其佈局建設是一個充滿智慧的過程,承擔了調節、完善、強化區域產業鏈運營的作用,將作為經濟的一種特殊的產業形態,成為城市發展的方向和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柱成員。


一、國家樞紐城市發展的支點和引擎

新基建與雙循環有利於提升居民收入、促進就業、推動產業發展、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具有“乘數效應”,能夠倍增放大投資的效能,產生巨大的帶動作用,為國民經濟高品質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是中國經濟面向未來發展的方向。首先要看到格局中既有“國內大循環”,又有“國內國際雙循環”,前者為“主體”,後者則要“相互促進”,“ 雙循環”結構出現,中國是雙循環當中的大節點,成了全球經貿循環當中繞不開的一個樞紐存在。


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產業供應鏈利用優化的方法,改善上下游供應鏈關係。新的概念稱為“內需產業供應鏈”或簡稱為“內需供應鏈”,指國家內的經濟商圈,應該著手考慮市場已有成熟的基礎條件下,自我形成一個內需消化的市場,自我形成這個區域生產和消費的產品供給自如,發揮產品快速集散功能,並可以形成產業鏈集群比較完整的行業,整合和優化供應鏈中的“五流合一”的能力,努力穩定以獲得產業的整體競爭優勢,對全球供應鏈體系建設產生重要的影響。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必須有堅實的“地基”。作為地基的樞紐是否牢固,也為城市後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僅關係到產業的未來,也直接關係到國家經濟的未來。


統構建新發展格局

樞紐經濟具有“乘數效應”,能夠倍增放大投資的效能,產生巨大的帶動作用,為高經濟品質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是面向未來發展的新格局。作為國家樞紐城市構建四大支柱六個層面。四大支柱一是消費擴大與消費升級;二是產業結構升級與技術創新;三是商業模式與業態提供驅動力;四是要素自由流動與區域一體化。六個層面指通過產業、貿易、金融、服務、開放與機制構建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從供應鏈來講,要實現消費擴大和消費升級,關鍵是要大力發展先進生產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提供目前嚴重供不應求的高質量的產品服務與體驗。從需求鏈來講,要實現需求擴大和需求升級,關鍵是要持續提高“需”的增速和“求”的水平和“鏈”的質量。


作者簡介:

李芏巍教授,中國城市發展戰略與產業園區策劃規劃專家及應用領域實戰領軍人物,被譽為 “中國物流策劃第一人”、“物流樞紐案例化專家”和“中國園區思想者”。現職:中物策(北京)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廣州大學建築設計院物流規劃院院長,中國物流與供應鏈智庫核心專家;兼職全國性和省級的行業學會、協會、商會等職務若干。出版專著書籍有《新基建(學習手冊)》、《物流》類4部、《電商》類3部、《快遞》類5部、《職場之道》類4部等近20部,發表學術論文和全國獲獎課題與論文上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