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莫高窟 浩蕩的1500年(下)

澳門導報官網澳门导报 发布时间:2019/11/04 点击数:

“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再沒有第二個。”---- 季羨林

(下)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漸衰,西元九零七年,朱溫篡唐建立梁朝,史稱後梁。

唐朝的覆亡,帶走了莫高窟的輝煌。自此以後,中原皇室轉向內守,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從十國至元代,新開鑿的石窟數量不及唐代一朝。元代以後,莫高窟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

14世紀,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那條曾經繁華了幾百年的陸上黃金線及沿線遺跡大多被沙漠吞噬。幸運的是,那片小小的綠洲——莫高窟,大部分完好地保存了下來,那些如萬花筒般的壁畫,仍捕捉著東方與西方初遇時的風貌。

一九零零年,藏經洞的發現,震驚了世界,莫高窟再次回到公眾視野中。

當年,居住在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計畫進行大規模清掃。

當他為第十六窟(現十七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密室呈現在眼前,裡面整整齊齊的疊滿了經書、絹畫和文獻——宋朝中期,新疆部分地區開始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僧侶預感到劫難發生的可能,於是把四世紀到十一世紀的五萬多件佛教資料放在了十六窟中——這些珍貴史料,在窟中一睡,竟是千年。

不幸的是,在清朝末年,朝廷自顧不暇,王道士多次上報均石沉大海。

幾年後,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國人鄂登堡等西方所謂的探險家接踵而至,近三萬件文物被陸續運出國門。

令人吃驚的是。從斯坦因一九零七年進入敦煌到民國中後期的一九三八年,國內幾乎無人到過這座聖地,對於那裡發生的一切更是無人問津,難怪陳寅格先生在後來的研究中,不斷歎息此事: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至今,莫高窟已經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它用七百三十五個洞窟、4.5萬平方米的壁畫、两千四百一十五尊彩塑,見證了歷史河流的浩蕩前行。

它的美與震撼力,無可比擬,如季羨林所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再沒有第二個。”

更正:《仰望莫高窟 浩蕩的1500年》 作者非杜永衛先生,十月三十一日總期01902期本文(中)的油畫配圖作者為杜永衛先生。特此更正並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