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學而時習之”

澳門導報官網澳門導報 发布时间:2019/11/19 点击数: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一句傳頌二千多年的名言,也是中華民族歷經風霜而得以復發生機個人修養的核心精神—好學!

一般而言,此句有兩種釋義。一是學習並時常溫習學過知識,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一是把習作為重點,習通習,原意是鳥兒振翅練習飛翔之意,引申為實踐講。學習了並且時時去實踐和練習,後有所收穫感悟,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不管是哪一種意思,都偏重於前半句話。即學而時習之”,其實我們完整的解讀這句話,可能會有另一種發現。

一般來說,說”通“悅”字,何為悅呢?《說文系傳統論》解釋說,悅,猶說也,拭也,解脫也。若人心有鬱結能解釋之也。歸為解脫之意。悅,也是由內心深處自然生髮出的天真之高興和快樂。這種快樂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快樂!由內心成長解脫而產生的快樂,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的樂是不完全相同的。有朋自遠方來的樂是神情態度上的高興,更加側重於外表,帶有情緒性,時間上也是短暫的。眾所周知,古時社會交通極不便利,去遠方看朋友是達不到現在瞬間即到的,一路風霜雪雨、舟車勞頓、野獸出沒等等風險比現在要大很多。真有朋友自遠方來拜訪自己,足以說明這份情誼確實不一般。朋友之間久未相逢,豈不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啊!

一個悅,一個樂。兩者之差別甚大,悅字更加真實和持久。是什麼事能讓人比見到遠方來的朋友還值得高興呢?這又回到更深層的學而時習之”問題。學而時習之,生发出的是人生成長,進步與提升,是任何其他高興之事與物皆不能比擬的。通過學而時習,不斷提升內心(精神或靈魂)純度和厚度, 而生发出真正的快樂。這就是悅!或許這就是人生的本質。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好學也是孔夫子引以為豪的優點!正是好學,所以孔子不僅成為了教育家,更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

這又引出一個問題,之”是什麼?是知識還是“傳道授業解惑”中的“道”,令人“悅”之道?,再或許是其他內涵?愚以為兩者皆有也,其中道比知識更為重要。唯有“道”才是內心提升真正的資糧。所以孔夫子不辭勞苦,三次拜訪老子。孔子與老子連結的本質也就是通過老子之媒介,收穫“道”。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和沉淀,國學經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道的載體。國學經典孕育了一批又一批聖賢和卓越貢獻之人,近代著名學者錢穆先生,把此類經典歸結為首要讀的書:《老子》、《莊子》、《論語》、《管子》……

好學,所以內聖外王。

好學,所以正己而不求於人。

好學,所以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立足經典,放眼未來。在經典的基礎上,發揮運用現代化科技知識,這,才是當代需要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作者简介:馮冠偉,字中九。光明國學堂創辦人。國學教育專家、經典誦讀專家、師者。用經典誦讀“正誦”(正形、正音、正心)之法,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所教導學生多德才兼備、品學兼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