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公道民本:融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本體基礎(二)

发布时间:2024/03/08 点击数:

作者: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文新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摘要】

天人合一觀是一種由內而外、從人到物的同心圓式整體觀,從邏輯上內蘊著公道民本的社會歷史整體觀,強調了“公”與“民”對於國家社會特別是文化發展的深層根基和價值依據。“公道民本”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一脈綿延,成為中華民族理想社會的靈魂而一以貫之,不僅在先秦到隋唐諸子百家中處處可見,更在宋代以降的中華氣學、理學、心學、實學等學派思潮中愈益凸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中,實踐第一、世界整體性、真理與價值相統一、人民創造歷史及人的自由發展等基本原理,都與中華文化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求真至善、民為邦本、人皆堯舜等基本精神相契相通。如此,“公道民本”作為一種凸顯人民性的社會歷史價值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相遇、結合之後通過複雜的交會而實現融合、貫通及至新生的本體基礎,成為中華文明新形態和馬克思主義新形態的本體基礎。


(续上期)


一、公道民本:源于天人合一的社會歷史整體觀


(一)天人整體觀是由內而外、從人到物的同心圓式整體觀①


中國古聖先賢基於道—太一(混元)—陰陽—五行—八卦—萬物的宇宙認知模式,首先感知到的是人的身心整體性,即道家、醫家、武(術)家的“人有三寶精氣神”的整體性,以“氣”為仲介,形成身心合一的人性整體(即“人自體”)。具體而言,就是人的意識活動通過經絡氣血、神經網路等而與人的生命活動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人性整體。在個體人的身心整體性之外,最為親近的便是家庭整體性,家庭內長輩和兒孫們的世代關係和每代的同儕關係,而這些關係是以血緣為紐帶建構起來,進而以愛情、親情維繫的,這些紐帶和仲介就類似人自體中的“氣”,成為家庭家族整體性的能量滋養;家庭或家族無形中形成和沉澱下來的家教、家風、家道如同人自體的“意識活動”(神,精神、靈魂),所有的成員如同人自體的“生命活動”(精、形,身體、生命),家庭家族之“氣”將它們聯繫起來,形成家庭家族的整體性。


中國人一貫推崇“家國情懷”,是因為客觀上存在著“家國同構”,上述家庭整體性進一步往外往大推展,必然發現國家(以及構成國家的民族、族群)也是一個精氣神相互支撐的統一整體。國家之“精”(形)便是構成這個國家的一切物質的成分、因素,比如人民、土地、環境資源、物質生產力等“物質文明”。國家之“神”則是這個國家的文化——觀念、上層建築,特別是其中的價值觀和信仰體系,俗稱“精神文明”。國家之“氣”則體現為國家的法規、制度、秩序及其執行落實,一般稱之為制度文明或政治文明;這個氣把國家的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聯繫成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會逐漸沉澱為特定的文明,呈現一種完整獨特的文明類型或文明形態。


再往外推,那便是“天下”觀念。無數個邦國、無數個國家形成全人類的“天下”,邦與邦、國與國之間的物質和文化交往形成密切聯繫,此乃人類整體性。在幾千年前,由於交通和通信條件簡陋落後,各邦國之間交往也很少,整個地球人類世界的聯繫並不是很緊密,但是借助於固有的整體觀,僅此少有的國際交往還是足以支撐中國古聖先賢們建立起頗具整體性的“天下觀”。“天下”“萬邦”相當於現時代的人類社會、全世界的觀念,顯然是一個整體性的範疇;可以毫無障礙地推知,我們當今努力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這種“協和萬邦”之“平天下”的當代實踐。


(未完待續  關注下一期內容:一、公道民本:源于天人合一的社會歷史整體觀 (一)天人整體觀是由內而外、從人到物的同心圓式整體觀②)


編  輯 |李沁

新媒體 |司瑜

審   校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