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李琳之:百年大論戰——中國歷史到底該咋分期?(三)

发布时间:2023/12/22 点击数:

作者丨李琳之

來源丨昆侖策研究院(昆侖策網)

轉編丨琳之說史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等十餘部著作。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前中國時代:西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西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三部著作,構成了其從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是國內外第一套用考古學結合文獻學揭示出黃帝至周初歷史發展脈絡的系列圖書。


(續上期)

客觀而言,1920、1930年代和1950年代兩次關於中國歷史是否存在過奴隸社會的論戰,雙方都沒有拿出十分充足的理由,更談不上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雙方的論辯主要局限在“五階段”論是不是馬克思本人的思想,是不是適合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缺乏對中國歷史階段問題的實際分析。


1978年以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代,學術環境的寬鬆給“五階段論”的論戰複出提供了契機。


1979年,黃現璠在《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率先發文《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探討》指出,世界大多數國家是直接從原始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中國沒有奴隸社會。他說:“我國殷周不是奴隸社會,而是領主封建社會。”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是歐洲歷史分期,譯者斷章取義,套用公式”,以殷周為奴隸社會,是“套用馬克思主義學說,理論公式化,值得商討。”黃現璠同時提出,“原始共產主義” 階段之後的殷商至戰國是“領土封建社會”,秦漢至鴉片戰爭是“地主封建社會”。


隨後,張廣志、胡鐘達、沈長雲、何新、賈衛列、朱土興、陳勝粦等一大批學者,先後紛紛發表文章表示了對“五階段論”及其被套用在中國歷史分期問題上的質疑。其中不僅涉及中國歷史是否存在奴隸社會的問題,而且對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具體劃分階段,以及中國是否存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問題,都提出了不同意見。


這些學者由於在否定奴隸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經階段,否定中國歷史上存在奴隸制這兩個問題上,立場一致,遂被稱為“無奴派”。


“無奴派”的攻勢迅猛,傳統的“五階段論”者毫無還手之力。到1980年代末期,“五階段論”在學界受到了普遍懷疑。學界在反思之餘,開始了對中國歷史階段劃分理論體系的新一輪探索。


1988年7月,全國史學理論討論會在煙臺召開,大會討論主題主要有四個,一是五種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嗎?二是奴隸社會是人類社會的必經階段嗎?三是劃分社會形態的標準及對宏觀社會構架的幾種設想,四是對中國近、現代社會性質的認識。


進入1990年代,國內史學界有相當一部分學者放棄了傳統的“五階段論”。1999年11月,中國社會形態及相關理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召開,會議主要議題有三項:一是關於傳統社會形態理論及相關理論的再認識,二是關於中國社會發展形態及演進過程的新思考,三是關於中國歷史研究的理論範式與概念系統的新探討。


(未完待續)


新媒體 |司瑜

審   校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