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湖南長沙馬王堆《五十二病方》對中醫食療的貢獻

发布时间:2020/03/11 点击数:

(毛煒 醫學博士)

       中醫食療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結合天時、地域和人體質、疾病等狀況, 擬定調養原則,並據此選擇適合的食物、藥食同源中藥材為原科,合理搭配、適度烹飪加工成適合日常服用的膳食,以調養身心、防病治病、健康長壽。中醫食療是中醫藥獨特的攝生保健方法之一。食療“寓醫於食”,變“良藥苦口”為“良藥可口”, 滿足人們“厭於藥,喜於食”的天性。是能夠充分發揮中藥效能,具有頤養調理和預防治療作用的美味佳餚。中國傳統食療藥膳的製作和應用,不但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  

       中醫食療源遠流長,其起源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戰國時期,已形成了較為豐富的中醫食療學術思想和實踐經驗。

       1972年 - 1974年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古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先後出土迄今所見最早的、保存完好的一具女屍以及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竹簡、印章、封泥、竹木器、農畜產品、中草藥等極具歷史研究價值的文物3000餘件,包括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學方書,全書為九千九百十一字,抄錄于一高約24厘米、長450厘米長卷之後5/6部分, 現存醫方總數283個,用藥達247種,書中提到的病名有103個,包括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除外用內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種外治法。同時,書中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食療內容。 

       該書記載了25首食療方,涉及藥食同源的品種近60個,包括薑(包括乾薑、枯薑)、薤、蔥(包括幹蔥)、蔗、青梁米、蘖米、秫米、黍(包括美黍米、陳黍),稷、麥、赤答(即赤小豆)、菽(包括菽汁、良菽)、菽本、大菽(即生大豆)、黑菽、蜀菽、鹽、戎鹽、杏核中仁、桃葉、李實、棗、棗種、桂、菌桂、乳汁、雞(白雞、烏雄雞、黃雌雞),雞血、雞卵(包括卵),雉、羊肉、牛肉,鹿角、野彘肉、鼢鼠、牡鼠、彘膏(包括豬膏、豕膏),犬尾,鮒魚,彘魚、魚血、蠶卵(包括冥蠶種)、蜜(包括蜂飴) 蛇、龜腦、苦酒、酒、膠、飯焦、肪膏(脂膏),久膏、久脂、牛脂,轂脂、豹膏、蛇膏、贏牛(即蝸牛)等等。該書中以青梁米粥治療蜥蠍或腹蛇咬傷的醫方和“火齊粥”內服治肛門癢痛的方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粥療法的記載。

       《五十二病方》以多種方式記述了古代運用動物臟器進行食療的方法,全書共有26方用到了動物臟器,主要包括鼢鼠,野彘肉,豚、鹿角、雄雞、犬,狸,雉,羊肉,牛肉、雞血、蟹,蛇、蜜、黃牛膽、 彘魚、牡鼠、彘膏,蠶殫、龜腦等。開創了動物臟器食療的先河。此外,該書中關於醋、酒食療方法的內容也十分豐富。醋在古代就開始釀用。《五十二病方》稱“醯”,“苦酒”。書中以醋單用或作為溶媒煮湯服散,治療“淋證”痛於膀胱,溺痛益甚,男子疝病及狂犬傷人等。酒古稱醪醴,是最古老的製劑。《五十二病方》酒劑的製作方法有將藥物入酒中烹煮和以酒浸漬藥物等。全書以酒入藥共32方。如治療痙方:“擇薤一把,以淳酒半鬥煮沸,飲之”。這些經驗給後世醫家運用醋、酒製劑治療疾病提供了依據。

(本文作者为廣東省女醫師協會健康促建專業委員會、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代謝性腎病專業委員會、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防治慢性腎臟病研究團隊醫學博士毛煒)